ACM应用计算专业委员会中国分会成立于2019年5月,是面向计算机应用领域的专业委员会,为计算机及相关领域的从业者和研究人员提供分享交流的机会。委员会致力于将先进的计算技术推广至应用领域,推进计算技术的标准化工作,促进计算机应用的产学研合作。交流领域包括但不限于:计算机应用技术、计算机网络技术、物联网技术、计算资源管理、人工智能技术、人机交互技术、计算相关标准以及在国民经济各领域的应用成果等。
组织委员会
主席
郭忠文 (中国海洋大学)
李明禄 (浙江师范大学)
程序委员会主席
洪锋 (中国海洋大学)
刘超 (中国海洋大学)
日期(2025-10-11)地点(会议室) | |||
时间 | 内容 | 讲者 | 主持人 |
14:00 - 14:10 | 开幕式 | 郭忠文,中国海洋大学信息科学与工程学部副部长,ACM SIGAPP China联合主席 | |
14:10 - 14:50 | 超算互联网应用支撑环境技术 | 肖侬,中山大学教授,CCF Fellow,国家高层次人才 | |
14:50 - 15:30 | 海洋水色卫星发展趋势与人工智能需求 | 宋庆君,国家卫星海洋应用中心研究员 | |
15:30- 15:45 | 茶歇 | ||
15:45 - 16:25 | 海上无人机遥感监测技术发展与需求 | 陈树果,中国海洋大学教授,国家高层次青年人才 | 李明禄,浙江师范大学教授,ACM SIGAPP China联合主席,IEEE Fellow |
16:25 - 17:05 | 从实验室到广阔天地:低空经济如何赋能产业并创造新价值生态 | 伍楷舜,香港科技大学(广州)教授、协理副校长,IEEE Fellow,国家高层次人才 |
演讲人
中山大学教授
CCF Fellow
超算互联网应用支撑环境技术
报告人简介:肖侬,中山大学教授、国家超级计算广州中心副主任、教育部国家级高层次人才、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获得者、CCF Fellow。“十五”“十一五”和“十二五”863重点专项“高效能计算机与网格服务环境”总体专家组成员,中国计算机学会海外杰出贡献奖评奖分委员会主席、中国计算机学会大数据专家委副主任、信息存储专业委员会副主任。负责过863重大项目、国家重大基础研究项目973课题、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等。肖侬教授是我国研究高性能网络计算技术的先行开拓者之一。获得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2项、省部级一等奖和二等奖6项,发表论文200多篇。
报告内容简介:今天大数据、人工智能和高性能计算都需要算力的支持,超算互联网计算技术是其发展的重要支撑,我们将介绍超算互联网发展历程和应用支撑环境技术的研究工作。
国家卫星海洋应用中心研究员
海洋水色卫星发展趋势与人工智能需求
报告人简介:宋庆君,国家卫星海洋应用中心研究员,现任我国”新一代海洋水色卫星地面系统副总设计师”、”水色系列卫星定标分系统主任设计师”,是海洋光学测量规范的积极践行者。主要研究方向为海洋水色卫星载荷辐射定标与海洋遥感产品真实性检验技术。主持/参加国家863计划、国家重点研发计划、民用航天技术预研、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项目等多项国家级重要科研课题。在领域重要期刊发表学术论文10余篇,获得国家发明专利8项,软件著作权6项,并荣获省部级科技奖励特等奖1项、二等奖5项。组织并参加了我国多颗海洋水色卫星及天宫2号载人飞船海洋载荷的在轨测试与评价工作,具有深厚的工程实践与理论基础。
报告内容简介:海洋水色卫星自从上世纪70年代开始,至今已经有50年的发展历史,这50年来各国在卫星的体系架构、技术发展以及地面系统建设方面都经历了十分明显的变化,并且各国正在向高光谱、高观测频次、高空间分辨率在转变,观测的科学目标也从全球的海洋生态的趋势变化向局地的灾害机理探测在转变。卫星的处理与应用也从过去的物理算法的反演估算向数学算法的推理预测在转变,因此对人工智能也提出了新需求。
中国海洋大学教授
海上无人机遥感监测技术发展与需求
报告人简介:陈树果,中国海洋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国家卫星海洋应用中心兼职研究员,国家优青获得者。国际海洋水色系统替代定标特别小组成员。主要围绕光学、生物学、海洋学等多学科进行交叉研究,开展星地一体化定标技术攻关,突破复杂海洋大气环境下的高精度信息探测,在此基础上创新的将海洋遥感与海洋生物传感相结合进行水下目标探测技术研究。当前,针对我国自主海洋水色卫星HY1C/1D和HY3A建立了星地一体化定标体系,开发了我国自主海洋水色卫星的业务化定标系统,有效提升我国自主海洋水色卫星产品数据质量,使其与美国MODIS、VIIRS等海洋水色卫星传感器的业务化产品具有相同精度。承担我国十三五海洋卫星地面系统新一代海洋水色观测卫星定标检验场网-海洋大气同步观测系统建设和新一代海洋水色观测卫星定标检验软件系统开发,并建立了无人机遥感观、探测系统。
报告内容简介:随着全球海洋环境变化与海上活动安全需求的持续提升,海上无人机遥感监测技术逐渐成为海洋观测体系的重要支撑力量。无人机平台具备高机动性、低成本和灵活搭载的优势,能够在复杂海洋环境下实现高光谱、合成孔径雷达、红外及激光雷达等多源信息的获取,为海洋生态环境监测、资源开发、航道安全与军事保障提供关键数据支撑。本报告系统梳理了海上无人机遥感监测技术的发展现状,重点分析了平台性能、传感器类型、数据处理与传输等方面的最新进展,结合典型应用案例总结其在海洋科学研究与战略需求中的价值。同时,深入探讨了复杂环境适应性、定标与反演精度、法规政策等面临的挑战。在此基础上,提出未来的发展需求与方向,包括无人机集群智能协同观测、多源传感器一体化、标定与智能反演算法体系构建,以及在国家重大海洋工程、低空经济和军事安全中的应用前景。通过对技术发展与需求的系统总结,本报告旨在为海上无人机遥感监测的未来规划与应用推广提供参考与思路。
香港科技大学(广州)教授
IEEE/IET/AAIA Fellow
从实验室到广阔天地:低空经济如何赋能产业并创造新价值生态
报告人简介:伍楷舜,香港科技大学(广州)协理副校长(研究),信息枢纽数据科学与分析学学域和物联网学域的双聘教授,IEEE/IET/AAIA/AIIA Fellow,国家级领军人才。现任国家智能泛在物联网理论与应用学科创新引智基地主任,广东省通感算交叉融合泛在物联网重点实验室主任,广东省智能生物信息感知与计算工程技术研究中心主任,广东省自然科学基金研究团队、广东省高校创新团队带头人,广州市科学技术协会副主席,中国计算机学会普适计算专委会副主任。近年来在国际主流学术期刊和会议上发表论文200余篇,拥有130余件中外发明专利(其中美国专利21项)。他的代表性工作曾获2025年IEEE INFOCOM Test of Time Paper Award等7个国际知名会议最佳论文奖,曾获广东省丁颖科技奖,广东杰出发明人奖、教育部霍英东青年教师奖、IEEE通信学会亚太区杰出青年学者奖、香港青年科学家奖等,曾获省部级科技奖励一等奖2项,二等奖2项。被授予全国五一劳动奖章、国家级有突出贡献中青年专家、南粤优秀教育工作者、广东青年五四奖章等荣誉称号。
报告内容简介:低空经济正以前所未有的速度演进,其核心已从独立的飞行器,跃升为由无数智能化、自主化智能体交织而成的庞大网络。这场技术革命正为数据、机器人和人工智能开辟全新疆界,不仅将重塑现有产业,更将深刻提升我们的公共服务效能。港科大(广州)广东省通感算交叉融合泛在物联网重点实验室正站在这一变革的潮头。我们深知,真正的智能自主系统远不止于“飞行”——它更像一个能够自主感知、决策、行动并与环境交互的“智能有机体”。在本次分享中,我们将通过一系列鲜活的产业案例,为您揭示技术赋能商业并创造巨大新价值的清晰路径。我们希望与您共同展望这一宏伟蓝图:一个由尖端科技驱动的未来,在这里,产业价值链得以重塑,社会服务的能力被推向新的高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