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enu:

微信公众号
       

技术研讨会: 新兴学科中的青年成长


计算机技术发展日新月异,已渗透到其它传统学科领域,带来以计算为核心的新兴交叉学科,更是与产业发展紧密结合,引领新一代工业革命。年轻学者是这个新兴学科的生力军。无疑,新兴学科的生命力与青年学者的创造力相互驱动,构成了青年学者职业发展的巨大机遇。但机遇往往伴随着诸多的“诱惑”和两难的选择,热点与冷门,学术与产业,职业与生活等。本论坛聚焦一批优秀的青年计算机科技工作者,他们不仅分享经验,也吐露心声,邀请更多青年学者参与讨论。


组织委员会


  • 陈宝权 (论坛主席, 山东大学)
  • 吕琳 (秘书, 山东大学)
  •  

    论坛日程



    2017-05-12  

    开场致辞

    14:00-14:20

    陈宝权 (山东大学计算机与软件学院)

    嘉宾报告

    14:20-14:45

    李国良(清华大学计算机系)
    青年学者的可为与不可为

    14:45-15:10

    黄惠(深圳大学计算机与软件学院)
    女科研工作者的跌宕生活

    15:10-15:35

    杨珉(复旦大学计算机学院)
    积跬步至千里

    15:35-16:00

    山世光(中科院计算所)
    产学研互动的利弊及无奈

    16:00-16:25

    陈海波(上海交大软件学院)
    学术界与工业界:一个系统研究者的体会

    茶歇
    16:25-16:40

    圆桌论坛

    16:40-18:00

    主持:陈宝权
    嘉宾:高文、倪明选、李国良、黄惠、杨珉、山世光、陈海波

     

     

    报告与讲者详细信息



    李国良 (清华大学)

    题目: 青年学者的可为与不可为

    报告摘要: 青年学者在科研进展、学生培养、项目申请、学术服务等方面遇到了很多困惑,本报告主要介绍一些青年学者职业生涯规划的一点个人体验,着重讲青年学者在学术生涯初期应该做的以及避免做的一些事情。

    个人简介: 李国良,清华大学计算机系副教授。主要研究方向为数据库,群体计算,海量数据挖掘、分析与检索。在数据库、数据挖掘、信息检索领域的顶级会议和期刊上发表论文80余篇,他引3600余次,入选爱思唯尔2014-2016年中国高被引学者榜单。主持国家优秀青年基金、青年973、自然基金重点等项目。获得了IEEE TCDE Early Career Award(IEEE 数据工程领域杰出新人奖)、青年长江、计算机学会青年科学家奖、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等奖项。担任IEEE TKDE,Springer FCS,Elsevier Big Data Research编委,多次担任SIGMOD、VLDB、KDD、ICDE、WWW、IJCAI、AAAI等会议的程序委员会委员。获得过数据库领域重要国际会议DASFAA’14的最佳论文提名奖,APWeb’14最佳论文奖,EDBT’13大数据比赛冠军。获教育部自然科学奖二等奖(2013年,第四完成人)、计算机学会自然科学奖二等奖(2013年,第一完成人)。

     

    黄惠 (深圳大学)

    题目: 女科研工作者的跌宕生活

    报告摘要: 在这个报告中,我想从一个女性科研工作者的角度分享一些经验,或者更准确地说分享“一些感觉”。作为一个学者,一个老师,一个妻子和两个孩子的母亲,生活永远不会平静。那么,令人兴奋的是什么呢?怎么可以做得更好呢?

    个人简介: 黄惠,深圳大学特聘教授,可视计算研究中心主任,国自然优青,中科院卢嘉锡青年人才,广东省科技创新领军人才,CCF杰出会员,ACM高级会员。2006年和2008年分获武汉大学计算数学博士和加拿大英属哥伦比亚大学应用数学博士学位。主要研究方向为计算机图形学和科学计算。现担任SCI期刊The Visual Computer副总主编、Computer Graphics Forum副主编和Frontiers of Computer Science青年AE。担任ACM SIGGRAPH ASIA 2017 Technical Briefs and Posters Chair、SIGGRAPH ASIA 2016 Workshops Chair、SIGGRAPH ASIA 2014 Community Liaison Chair和国际一流图形会议程序委员会委员。

     

    杨珉 (复旦大学)

    题目: 积跬步至千里

    报告摘要: 在资源有限的时候,如何聚焦有影响力的工作,是青年学者普遍面临的难题,报告人将结合自己在移动系统安全研究中的体会,和大家一起探讨如何应对。

    个人简介: 杨珉,复旦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主要研究领域为网络安全,在移动智能系统的恶意软件检测、漏洞分析和操作系统安全机制研究中取得较大进展,曾在ACM CCS同时发表两篇关于安卓安全的论文,是国内移动安全研究在信息安全顶级会议的首次发表;提出以对象为中心的安全缺陷确定性重放方法,是国内首篇发表于系统领域顶级会议USENIX ATC的论文。现担任973计划青年专项“移动应用恶意行为检测控制的基础理论与关键技术”首席科学家,并主持自然科学重点项目“移动网络与终端设备的漏洞分析及对抗技术”。

     

    山世光 (中科院计算所)

    题目: 产学研互动的利弊及无奈

    报告摘要: 产学研合作在我国科技体系中被寄予厚望,但理想很丰满,现实很骨感:无论是校企合作还是教授创业,都面临不少的障碍。这本质上源于科研评价体系“求异”思维与商业公司“求利”目标的不同。报告将结合本人的产学研合作经历,讨论产学研合作中的可能的问题和解决方案。

    个人简介: 山世光,中科院计算所研究员、博导,基金委优青,CCF青年科学奖获得者,现任中科院智能信息处理重点实验室常务副主任,他同时是中科视拓创始人、董事长兼CTO。他的研究领域为计算机视觉和机器学习。已在国内外刊物和学术会议上发表论文200余篇,其中CCF A类论文60余篇,论文被谷歌学术引用10000余次。曾应邀担任过ICCV,ACCV,ICPR,FG,ICASSP等国际会议领域主席,现任IEEE TIP, CVIU, PRL, Neurocomputing, FCS等国际学术刊物的编委(AE)。研究成果获2005年度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2015年度国家自然科学二等奖,CVPR2008 Best Student Poster Award Runner-up奖。

     

    陈海波 (上海交通大学)

    题目: 学术界与工业界:一个系统研究者的体会

    报告摘要: 计算机科学通常都有非常好的学术界与工业界之间的生态系统:前沿的研究结果要么从学术界向工业界进行快速转移、要么直接由在工业界的顶尖研究者直接产出。然而,尽管学术界研究与工业界研究存在很多共同点,他们也存在很多不同的关注点。在这次报告中,我将介绍一些初步在工业界带领一个研究实验室(华为操作系统内核实验室)的体会,并与我在学术界带领一个实验室的工作方式进行对比。我将介绍一些将研究想法与原型转换为产品或者产品特性的体会,并且分享在其中的一些如何加强计算机系统学术界与工业界联系的初步想法。

    个人简介: 陈海波,上海交通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CCF杰出会员、杰出演讲者,ACM/IEEE高级会员。他同时也在华为带领操作系统内核实验室。他的主要研究方向为系统软件与系统结构。入选2014年国家“万人计划”青年拔尖人才计划,获得2011年全国优秀博士学位论文奖、2015年CCF青年科学家奖。目前担任ACM SOSP 2017年大会主席、ACM APSys指导委员会主席、《软件学报》责任编辑、《ACM Transactions on Storage》编委等。多次担任SOSP、ISCA、Oakland、PPoPP、EuroSys、Usenix ATC、FAST、CCS等国际著名学术会议程序委员会委员。在SOSP、OSDI、EuroSys、Usenix ATC、ISCA、MICRO、HPCA、FAST、PPoPP、CCS、Usenix Security等著名学术会议与IEEE TC、TSE与TPDS等著名学术期刊等共发表60余篇学术论文,获得ACM EuroSys 2015、ACM APSys 2013与IEEE ICPP 2007的最佳论文奖与IEEE HPCA 2014的最佳论文提名奖。研究工作也获得Google Faculty Research Award、IBM X10 Innovation Award、NetAPP Faculty Fellowship与华为创新价值成果奖等企业奖励。